《又见奈良》——跨越国别和血脉的母女情

资讯 | 2021-03-24 10:05|来源:中国养父母记忆馆

3月19日,《又见奈良》在哈尔滨市正式上映。哈尔滨市日本遗孤养父母联谊会(后简称“联谊会”)组织了观影活动。


合影.jpg

影院现场照片 影院工作人员摄


1111111111111111.jpg

影院现场照片 郑贺远

“二战后中国养父母收养日本遗孤以来,无论时空如何变化,也无法隔断他们之间那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车霁虹


“我觉得养母跨越千里寻找养女的故事表达了中国养父母的共同心愿。”


                       ——朝日新闻记者平井良和


“中国养父母的博爱和无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


                                   ——联谊会会员魏力莉


组织本次活动的联谊会会长胡晓慧,在从事养父母与日本遗孤工作的这40年间,见证了太多或感人或伤心的故事,也见证了许多幸福的瞬间。她说,“哈尔滨市有一位养母有过与陈慧明相似的寻亲经历,她收养的日本孤儿的名字也叫丽华。”


胡.jpg

胡晓慧 郭翀摄

这位养母的名字叫李淑兰。


222222222.jpg

李淑兰 郑贺远摄


20世纪初,为了彻底占领东北,日本制订了20年内移民100万户的入侵计划。1945年,日本战败,关东军在撤退时,无暇顾及老弱病残,大批移民被遗弃在中国。其中,4000余位不满13岁的孩子,被善良的中国养父母收养,并在养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成家立业。

李淑兰养母收养日本遗孤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11月。当时,李淑兰同丈夫田海春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长春街开了一个小粥铺,卖包子。一天,一位日本妇人带着一个耷拉着小脑袋,身上爬满虱子的日本小孩儿出现在了他们面前,希望他们能收养自己的孩子。当时,李淑兰夫妇看孩子可怜,就留下了她,并给她改了一个中国名字,田丽华。到田家后,李淑兰夫妇喂米粥搭配着牛奶、饼干给养女调养身体;并从“吃饭”“筷子”等简单的日常词汇一字一字地教她汉语。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夫妇俩对养女还是一如既往地呵护,并供她上学,助其成家立业。

1980年,田丽华和家人一起回到了日本生活,并于1984年、1996年,回国看望养父母。送给养父母一对夫妻表,还给李淑兰带了一些衣服和一床毯子,这床毯子李淑兰生前一直盖着。此后,李淑兰和养女就失去联系了,只听说养女回到日本后身体状况不太好,李淑兰很是担心。


gaitubao_照片 (1).jpg

李淑兰看老照片 郑贺远摄


李淑兰o_779x495.jpg

养女送给李淑兰的毯子 郑贺远摄


2015年,李淑兰有机会去日本参加中日研讨会,因想念养女,便托人打听养女的住处。当得知养女在大分县的住所后,便坐飞机去当地希望能见养女一面。当时,田丽华白天在老人护理院,晚上回女儿家居住。到达老人护理院后,时隔多年未能相见的母女二人搂在一起抱头痛哭,临走前,李淑兰把手上的一枚戒指送给了养女作为留念。




李淑兰采访视频片段


2019年,李淑兰老人接受采访时说,“我生前只有一个心愿,还想再去日本看看自己的女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2021年,直到天人永隔,李淑兰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这也成为了她一生最后的遗憾。

《又见奈良》影片中的陈慧明与现实中的李淑兰两位养母跨越血缘与山河的寻亲之旅,展现了中国养父母跨越国界的大爱情怀。如今,辛勤抚养日本遗孤的养父母健在者已寥寥无几,且均已过耄耋之年,这段历史理应作为中国人民淳朴、善良的证明被世人铭记。


“来源:中国养父母记忆馆”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养父母记忆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养父母记忆馆”及原作者姓名,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