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纪坛陈列多日的《永远的邻居——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摄影展》,由于疫情管控的要求,前一段时间一直无法线下开放,只好线上进行。近期北京疫情管控有所缓和,终于争取到6月8日到12日五天线下展期。6月8日下午线下小范围预展,众多作品入选的资深摄影家专程赶来齐聚一堂,见证了这一难得的瞬间。签到处摄影家们在纪念画册上彼此签下自己的名字,场面十分热烈。
预展接待处摄影师们争相在纪念图册上签名
200多幅精彩摄影作品引人入胜
这场好事多磨的影展,是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由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和世界华人摄影联盟联合筹备举办的。主办方认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在于心相知,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因此从一开始影展就确定以民间交往作为主线,旨在以摄影的方式增进中日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与对话。活动提前半年筹备,采取社会征稿和定向邀请的方式,广泛征集见证各个时期中日关系的民间作品。活动得到了众多中日著名摄影家和广大影友的支持和响应,共征集到近两万幅照片,其中共有170余名作者的202幅作品入选影展。
总策展人、世界华人摄影联盟主席王苗主持预展交流
8日下午简单的预展启动仪式上,谷牧副总理的女儿刘燕远、女婿张茅、首任驻日大使陈楚儿子陈小工将军、第三任大使宋之光之子宋扬之律师、女儿宋京、粟裕大将的女儿陈毅元帅儿媳粟惠宁、为中日贸易作出重大贡献的外贸部老部长雷任民的女儿雷蓉、张香山之子张沱生、赵安博女儿齐江、女婿吴从勇、孙平化女儿孙晓燕等许多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中方前辈们的后代也来到现场。看着一幅幅见证历史瞬间的摄影作品,大家重温了邦交正常化的初心,回忆了父辈们的艰辛努力与辉煌成就,并一同见证此次影展盛举,共同展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未来。
中国前驻日大使、中日友协常务副会长程永华和日本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垂秀夫在预展上致辞
总策展人杨元惺(右四)与王苗(右一)向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右二)、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右三)赠送参展证书
此次影展得到中日双方高度重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日本国驻华大使馆支持影展的举办;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任驻日大使程永华、日本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垂秀夫来到现场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双方都高度肯定了民间交流和文化交流对于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作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一个特色环节,对此次影展的艺术创意和现实意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日嘉宾共同回顾影展呈现的历史瞬间
此次影展在主题策划上亦可谓简朴求真、大气磅礴。中日两国休戚半世纪,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有峰又有谷,“永远的邻居”这一主题既道出了中日两国关系最为基本的事实,也道出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大公约数。在结构策划上更可谓别出心裁、构思巧妙。三大板块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亦有对现实的关照,更有对未来的展望。从三大板块分别设置的言简意赅的小主题“温故知新”“隔海相望”和“面向未来”,就可以感受到主办者的良苦用心。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 50年来两国民间交流中的大量重要事件定格在一幅幅作品中。尽管历史已经久远,胶片所记录下的一个个难忘瞬间,令观者饮水思源,感悟初心,铭记中日友好前辈们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谷牧副总理的女儿刘燕远、女婿张茅与程永华前驻日大使在历史图片前说起当年谷牧副总理与日本专家交往的轶事
粟裕大将的女儿、陈毅元帅儿媳粟惠宁在历史图片中辨认联欢人群中前辈的身影
执行策展人刘宇(右一)向参观嘉宾介绍一幅幅展出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见证中日民间交往的历史,《人民中国》从不缺位。资深摄影记者刘世昭、冯进在自己的作品前回忆当年中日交流的盛况
第二部分“隔海相望”,分为“中国摄影家看日本”和“日本摄影家看中国”两部分,通过摄影家眼中对对方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生活方式等文化特质的关注,体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境界,打开了观察和理解彼此的新窗口。
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酷爱摄影,投稿参展。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垂秀夫向中方嘉宾介绍自己的拍摄心得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照片选自从北京摄影周组委会等机构举办的“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大展”。两国青少年拍摄的主题都是“我的家园”。展览结构巧妙地将素不相识的两国青少年作者的作品以并置方式展示,不仅可以从中观察到两国民众不同生存环境和状态的差异,更可以感受到两国年轻一代对生活意义的相似理解和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待。
这场影展恢复线下进行,一波三折,实属不易。欣赏高质量的策划和一流的摄影作品的同时,人们可以借此机会认真思考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未来。